欢迎进入山东正心教育培训学校官网!
156-1024-1666
2019年,轰动一时的大连十三岁未成年杀害十岁女孩案件令人毛骨悚然,一条鲜活的生命被扼杀,从此与亲人阴阳两隔,一个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被恶魔弄得支离破碎。男孩的家长的冷漠,男孩的“镇定自若”,男孩舅舅的一句“我家孩子平时很听话的”。都不断地挑战受害者家人的忍耐力,挑战道德的底线,挑战网友们的认知。未成年人杀人的法律还没有更改,蔡某某只能是收容教养,我们所了解的这件事情应该是告一段落,蔡某某收容教养就是事件的结尾,对于我们读者和蔡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可是这件事所带来的影响却没有结束,这值得我们反思,青少年暴力究竟该怎么处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攻击暴力性行为已成为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影响攻击暴力行为的因素和假说很多,其中包括社会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生物学因素。
1.社会学因素。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成熟和社会化不断完善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是导致攻击暴力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行为科学认为任何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攻击暴力行为是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自然也离不开学习和模仿。正心青少年戒网瘾教育学校认为:父母是子女早期的主要模仿对象,父母暴力式教养方式,是子女产生攻击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不和睦的家庭关系,均与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有关。不良的社会交往在青少年行为中也起着引诱和促进作用,随着科技发展,媒体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媒体中暴力的内容为青少年提供了攻击性榜样,减弱了青少年对攻击行为的控制,使青少年曲解了幻想与现实,增加了其对攻击行为的容忍程度,鼓励了攻击行为。近几年来,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甚至暴力音乐都成为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
2.心理学因素。每年在心理学领域内研究攻击暴力行为,人格因素极为重要。心理学专家对60名暴力犯罪者进行调查,发现与对照组不同的是,犯罪组有以下明显的人格特征:多疑、固执、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情绪不稳定、紧张、喜欢寻找刺激但易受挫折、缺乏自信和自尊、人际交往能力差等。这充分证明了攻击行为的发生与个体的人格因素有关。正心青少年戒网瘾教育学校认为:特殊的人格特点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心理学基础,但并非有此基础的人都会产生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心理学基础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与青少年所处的不良家庭、社会环境共同作用,才使攻击行为变成了现实。
3.生物学因素。青少年攻击暴力犯罪的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学、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和神经生理4个方面。大量研究显示,青少年攻击暴力行为存在家族聚集现象,而且符合多基因遗传方式。学界普遍认为,在所有神经递质中,5-HT系统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最为密切。参与5-HT合成、储存、膜摄取及代谢的各种成分及5-HT受体共同组成5-HT系统。大量研究结果提示,攻击暴力行为与5-HT系统的功能低下有关。此外,5-HT系统中的全血5-HT、5-HT受体、5-HT的合成前体色氨酸均与攻击行为相关。动物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表明,影响青少年冲动性行为的神经回路由前额叶皮质、杏仁核、海马、视交叉前内侧区、下丘脑、扣带前回、脑岛区、纹状体和其他与情绪控制相关联的通路构成,此区域中的一个或多个部位或其相互联系区域的结构、功能不正常,都能增加冲动性攻击行为的发生。额叶与攻击暴力行为的产生关系比较密切,颞叶特别是杏仁核被损伤后可导致攻击暴力行为。以上都说明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可导致出现攻击暴力行为。
人的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青少年实施暴力犯罪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正心青少年戒网瘾教育学校认为:我们应该从暴力行为这种外在形式去探求青少年内在暴力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青少年处于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往往具有好奇与模仿、盲目从众、逆反和报复心理、逞强好胜和寻求刺激、爱面子图虚荣等心理。这还只是一般的心理情况。如果由于家庭或者其他社会因素导致青少年出现了心理扭曲和性格缺陷,那就很可能埋下暴力犯罪的隐患。而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高度发达,青少年面临着诸多的诱惑,也从多方面加剧了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的形成。